課程關鍵詞:能源互聯網培訓 能源互聯網培訓課程 能源互聯網培訓機構
課程背景:
2020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會議強調,要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包括“特高壓”和“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兩個涉及智慧能源范疇的“電力新基建”項目。
電力行業目前正在進行的能源互聯網建設,是順應國家、社會和時代需求的必然產物和發展方向,是實現與“電力新基建”項目有效結合的必由之路。
國際能源署發布報告指出:全球能源以清潔能源為主導,電為核心,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現代能源體系,代表了世界能源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中國積極參與國際能源互聯網事務,創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并指定國家電網公司作為牽頭部門。
能源互聯網“以清潔能源為主導,電為核心,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為方向。具備產業屬性、網絡屬性和平臺屬性的“特征”;通過實現傳統產業與新工科專業進行“業務融合”,實現物理電網和科技元素的有效融合。國網公司求通過開展打造“能源互聯網”工作,實現建設世界一流能源互聯網的奮斗目標。
作為電網基層企業的員工,如何在“能源互聯網”的打造過程中,明確自身的行動準則和工作方法,將本崗位的工作職責與公司戰略目標結合,持續有效地開展工作,成為企業基層人員的能力建設的“當務之急”。
本課程通過探討“能源互聯網”的內在邏輯關系,明確戰略規劃的內涵要求,對戰略政策進行正確解讀;通過分析電力企業主營業務和資源配置歷史沿革,闡述電力體制改革的必然因素;通過關注時下電力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熱門話題,確定從業人員的業務要求,企業學員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為實現“能源互聯網”的戰略目標,提供有力的人員保障和技術支撐作用,不斷促使企業高效發展。
課程時間:2天,6小時/天
課程對象:中高級領導干部、高級主管、項目經理、班組長、基層骨干員工、青年員工等
課程收益:
● 通過課程學習,學員明確“電力新基建”內涵和“能源互聯網”發展的內在聯系,通過探究邏輯聯系,明確行動計劃和行動方案。
● 通過課程學習,學員明確“能源互聯網”的內在邏輯關系,將企業戰略規劃讀懂讀透,更為準確地把握工作切入點。
● 學員通過分析電力企業主營業務和資源配置歷史沿革,明確“能源互聯網”建設過程中,來自人機、料、法、環等各領域的新思潮、新技術和新工藝,有效對其進行辨析,制定并選擇適合本企業發展最優方案。
● 通過課程學習,學員善于運用系統平臺管理手段和輔助方法,將自身經驗逐步沉淀、內化,以系統平臺數據的輸出形式,逐步完善管理動作,促使工作高效開展。
● 通過課程學習,學員牢固樹立“PDCA”的管理思路和工作模式,適時對本職工作注入策劃、實施、檢查、改進等環節,確保節點把控,實現工作質量的提高。
● 學員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明確“能源互聯網”打造過程中,對自身知識水平、專業技能的新要求,努力學習新知識,不斷將業務整合,持續培養創新能力,采用靈活多變的工作方法開展業務工作。
課程特色:
● 講師講解,立足現場實際,深入淺出的講解演繹讓學員充分理解。
● 形式多樣,培訓采取課堂集中培訓的形式進行通過課堂講述、視頻播放、圖片展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學員充分牢固掌握課堂所學知識。
● 實戰演練,面對面進行問題提出及解答,確保人員明確重點和難點。
● 案例演示,通過經典設備管理案例,明確重點內容是否掌握。
課程方式:視頻播放、圖片展示、案例分析、小組討論。
課程大綱
第一講:電力新基建(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點、線、面、體”
一、從“點、線、面、體”看關系
1. 一點成“源”論“發電”
2. 兩點成“線”談“輸電”
3. 三點成“面”聊“配電”
4. 多點成“體”望“網電”(能源互聯網=物理電網+科技互聯網)
二、特高壓優勢的“勢如破竹”
1. 遠距離輸電破解“資源分布不平衡”
2. 大容量輸電破解“用電大戶吃不飽”
3. 低損耗輸電破解“一次能源浪費多”
4. 混合所有制改革破解“社會資本不參與”
三、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產業優化”
1. 設備生產商優化結果——“優勝劣汰”
2. 資產運營商優化結果——“布局合理”
3. 方案提供商優化結果——“精益求精”
4. 全產業鏈優化結果——“高度整合”
第二講:能源互聯網政策理論中明辨“孰是孰非”
一、電之路,在何方?
1. “能源互聯網”是總目標
2. “橫向”——多型能源互補“勢在必行”
3. “縱向”——源網荷儲協調“有力把控”
4. “三維”——科技力量切入“時代強音”
二、“能源互聯網”的“特征屬性”
1. “能源互聯網”的產業屬性
1)詞語釋義:指重要的部分,事物相互聯系的中心環節。
2)辨析重點:“通”是產業屬性的關鍵。
3)建設目標:讓“你來我往”通道順暢。
2. “能源互聯網”的網絡屬性
1)詞語釋義:指進行某項工作所需要的環境或條件。
2)辨析重點:“需”是網絡屬性的精髓。
3)建設目標:變“各取所需”任性隨意。
3. “能源互聯網”的社會屬性
1)詞語釋義:即分享,將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權或知情權與其他所有人共同擁有,有時也包括產權。
2)辨析重點:“贏”是社會屬性的根本。
3)建設目標:享“互利共贏”的改革紅利。
三、以“業務融合”做“工作抓手”
1. 物理電網——骨骼肌肉
1)骨骼牢固性——基礎設施質量可靠
2)肌肉柔韌性——安全防護能效出眾
3)細胞代謝性——人員技能持續錘煉
四、持“一流業績”為“衡量標尺”
1. 一流的業務模式
2. 一流的數據平臺
3. 一流的標準制度
4. 一流的指標績效
5. 一流的人員能力
第三講:能源互聯網業務融合中探求 “科技元素”
一、電網面臨“三重挑戰”
1、電網形態復雜化
2、電力市場倒逼化
3、多邊市場數字化
二、測-傳-控-饋“四大結構”
1. “測”——感知層
1)感知點規模大
2)采集數據全面
3)涵蓋范圍廣泛
2. “傳”——網絡(傳輸)層
5G新技術應用(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最新一代蜂窩移動通信技術)
1)高數據速率
2)減少延遲
3)節省能源
4)降低成本
5)提高系統容量
6)大規模設備連接
3. “控”——平臺(數據)層
1)數據統一匯集
2)數據統一標準
3)數據統一管理
4. “饋”——應用層
1)智能化服務
2)人性化服務
3)數據價值體現
三、應用手段“百花齊放”——“大云物移智鏈”等
1. 大數據
1)處理前:海量、高增長率、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2)處理后:更強的決策力、洞察力和流程優化力
2. 云計算
1)對資源的有效管理
計算資源、網絡資源、存儲資源
不限時間、空間,按需分配
2)對應用軟件的彈性管理
通用應用軟件封裝好、標準化
待需要應用時,實現自動部署
3. 物聯網
1)通過信息傳感設備
2)約定協議信息交換和通信
3)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
4)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的互聯
4. 移動互聯網
1)移動通信與互聯網結合
2)移動端對因特網信息訪問
3)核心是互聯網
4)移動是桌面的補充和延伸
5)應用和內容是根本
5. 人工智能
1)感知理解世界
2)分析數據信息
3)決策或建議
4)汲取經驗教訓
6. 區塊鏈
1)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
2)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
四、建設項目“系統龐大”——六方面
1. 內部業務
2. 外部業務
3. 數據共享
4. 基礎支撐
5. 技術攻關
6. 安全防護
五、終極目標“互聯互通,共享共建”
1. 科技元素“三大性質”
1)覆蓋性——能源流“潮汐合理”
2)交互性——信息流“高速通行”
3)敏感性——業務流“高效運轉”
2. “三流合一”貫穿“三端”
1)能源流、信息流、業務流合一
2)生產端、傳輸端、消費端協調
第四講:能源互聯網歷史沿革中明確“發展方向”
一、基礎業務向新領域“拓展”
1. 從“發輸變配”到“源網荷儲”
1)“源”側的“洗心革面”
發電企業的“圈地跑馬”
供電類型的“風生水起”
民間資本的“活力注入”
市場規則的“優勝劣汰”
2)“荷”側的“后發制人”
購售電的“競價拍賣,一錘定音”
工業園的“大宗客戶,需求旺盛”
法規政策“持續介入,央地協調”
3)“儲”側的“真空乏力”
抽水蓄能“山水相映”
電化學存儲“區域安全”
4)“網”側的“綠衣紅娘”
“世界最大”筑平臺
長期位居世界500強第二名
“牽線搭橋”顯生機
網架結構發展迅速,配置趨于合理
“左右逢源”鍛實力
交流、直流特高壓項目持續應用
“上層建筑”定基調
“廠網分離”體現上層效應
2. 從“一花獨秀”到“萬紫千紅
1)“一花獨秀不是春”——火電的“獨孤求敗”
化石燃料日益枯竭
環保意識深入人心
價格差值紅利壓縮
2)“萬紫千紅春滿園”——多能源“變廢為寶”
三北“一年只刮一次風,從春刮到冬”——風光互補
西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風水互補
東南“走向更深的藍”——風核互補
其它“生物質、垃圾、秸稈”——廢物利用
二、電氣工程與新專業“交互”
1. “老三篇”起家的“行業王國”
1)開山鼻祖的“正統衣缽傳承”
電機電器“特種性”
電力系統“涵蓋性”
高壓絕緣“耐久性”
2)電工理論“人文素養滲透”
專業技術縱向到底
體系管理橫向到邊
交叉融合持續發展
2. “新三板”跟進的“后起之秀”
1)儀表記錄——就地與遠動
2)設備控制——人工與自動
3)材料選用——電纜與通信
4)業務實施——經驗與數據
三、硬件實施的強弱電“兼容”
1. 電力電子技術的“應運而生”
電力、電子、控制理論的“相互滲透”
2. 器件制造與電路設計“完美搭配”
電路設計理念與半導體開關控制
3. 繼電保護與測控裝置的“新舊交替”
繼電保護元件的“單一性”、“離散性”、“孤立性”
綜合測控裝置的“多樣性”、“集成性”、“網絡性”
四、軟件算法的“百家爭鳴”——“測-算-控-饋”原理致勝法
1. 炎黃子孫的“謀略性”
2. 宏觀戰略的“針對性”
3. 院校學院的“偏向性”
4. 大師學派的“多元性”
5. 裝備制造的“投入性”
6. 科技企業的“介入性”
7. 產業集團的“習慣性”
8. 施工組合的“靈活性”
第五講:能源互聯網落實執行中明晰“人員能力”
一、“持續不斷”的學習能力
1. “蘋果落地”式的好奇心
2. “廢寢忘食”式的求知欲
3. “入木三分”式的獲取力
二、“海納百川”的融合能力
1. “餅卷萬物”的席卷力
2. “舌尖中國”的搭配感
3. “大眾評說”的反饋音
三、“孜孜以求”的創新能力
1. 理念創新兼顧“安全可靠”
2. 技術創新結合“現場實際”
3. 設備創新注重“溝通協調”
4. 工法創新立足“人員水平”
四、“九九歸一”的總結能力
1. 從“紛繁復雜”到“品鑒精髓”
1)新思潮的“批判繼承”
2)新技術的“論證實踐”
3)新設備的“試點應用”
2. 從“橫嶺側峰”到“統籌兼顧”
1)狹義理論到廣義范疇的“驗證”
2)理想境界到現實情況的“糾偏”
3)科學研究到應用技術的“調和”
4)理論學派與工程團隊的“實踐”
3. 從“魚龍混雜”到“標準統一”
1)階段成績歸納總結
2)項目成果專業會審
3)樣板案例推廣示范
4)制度標準編制沉淀
5)信息平臺經驗內化
回顧課程、答疑解惑、合影道別
聯系我時請說明是在達師管培看到的,謝謝!